随着文旅经济的持续复苏,各地灯光秀、光影秀相继而来,城市照明改造项目的热度持续攀升。在政策层面,国家积极推动夜间经济与文旅消费发展,并持续强调绿色低碳和智能化转型,促进照明行业向节能、智能与光污染防控方向升级。这一趋势正为城市照明建设与相关产业带来新的需求和市场空间。
本期,将围绕2025年上半城市亮化的采购项目的数据展开分析,了解这城市亮化在各地区的发展现状。
发达地区仍是主力军 中西部地区强势崛起
笔者以“景观照明”“夜景”“建筑亮化”“灯光秀”等作为关键词检索,在中国政府采购网进行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共有来自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个城市亮化项目中标结果公示,合计约13.14亿元。从中标的时间划分来看,3月与4月为改造高峰期。
细分到各个地区,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仍是亮化项目的主力市场,但湖北、新疆、吉林、山西、江西等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项目数量同样可观,显示出亮化经济正在向更广阔的区域渗透。也反映出乡村振兴战略下,中西部和县域市场成为亮化行业的新蓝海,具备较强的增长潜力和政策支持背景。
值得一提的是,从金额区间分布来看,百万级项目是城市亮化项目的主力军,2025年上半年,中标金额在100万元-499万元的项目共有104个,占比52%,可见这一金额区间的项目因适中的投资规模与落地时间,成为城市亮化工程项目上的优先选择区间。
相比之下,500万以上乃至千万级的大型、综合性亮化项目虽然数量上不占优势,但因其投资规模大、涉及范围广,往往成为区域性的标杆工程,并对整体市场投资总额有显著拉动作用,因此也有一定的数量。
文旅深度融合 夜游项目成为新增长极
随着1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支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丰富文旅业态后,多个省市正大力推进以“夜游”为核心的文旅项目。在此背景下,多领域、多视角的夜间场景打造需求为城市照明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以西藏拉萨“情满拉萨河”水上夜游提升工程为例,该项目以1.14亿元的中标金额高居上半年中标项目前列,充分体现出地方政府对夜间文旅体验的高度重视。更重要的是,此类项目借助光影秀、水幕电影、等多元创新形式,成功构建出沉浸式体验场景,这种融合不仅推动了“白+黑”全天候旅游模式的形成,延伸了旅游产业链,也为照明企业带来战略转型的重大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以江苏连云港孔雀沟、杭州龙鳞坝3D山体秀等通过投影Mapping、AR互动、智能控制等技术手段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新型项目也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进一步展现出照明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有别于常规的文旅光影,这种类创新模式往往能更好地因地制宜,进一步增强现场的互动性与参与度,提升了景区的留客能力与品牌吸引力。
这类项目的兴起,标志着城市亮化从“照亮”向“叙事”转变,成为文旅产业新的增长极。同时也为景观照明相关的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这一点明确体现在了部分户外照明企业的业绩中,如罗曼股份在今年上半年成功扭亏为盈,净利润增长158.02%,加之收购英国Holovis整合效应正在持续显现,为公司文旅体验类项目拓展提供坚实支撑,其5月成功中标金额约2亿元人民币的的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公共休闲娱乐项目就是很好的证明。
无独有偶,阳光照明在上半年实现了净利润32.06%的增长,其中工程渠道上半年投标重点项目261个,中标率达到46%,为公司业绩增长贡献重要支撑。
“智能”、“节能”双轨并行 光污染改造成为新增长点
聚焦发达地区的中标项目,在政策的助力下,其行情也整体向好,这一趋势在中标项目中,“节能改造”“集中控制平台”等关键词频繁出现,体现出当前城市照明不再局限于基础亮化,而是朝着“智能化管控”与“绿色低碳”双轨并进的方向显著转型。
一方面,多地项目积极引入声光联动、触控感应、AR增强现实等沉浸式技术,将传统静态照明升级为可参与、可体验的公共艺术装置,极大提升了市民的夜间活动意愿与城市空间的活力。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深入和环保意识提升,光污染治理正逐渐成为城市公共政策的一部分,这不仅呼应了社会对节能与宜居环境的双重需求,也为照明行业带来了新的市场增长点。
从经济效益来看,光污染防控已不再只是一项公共服务投入,更逐渐展现出清晰的商业价值。以上海推进“光污染防控示范公园”为代表,各地政府开始将截光灯具、智能调控系统等纳入采购或改造清单,为照明企业提供了可观的订单来源。这类项目往往具有示范性和扩展性,容易在更大区域甚至全国形成连锁项目需求,为企业带来持续性的业务机会。
对于照明企业而言,这一趋势推动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智能控制系统、光学优化型灯具等产品毛利率通常高于传统照明,更利于企业提升盈利水平。与此同时,具备整体解决方案设计能力的企业,还可通过设备保养、运维服务等多环节实现收益叠加。
因此,在政策引导与社会诉求的双重推动下,光污染防控已形成一条涵盖技术研发、产品升级与服务输出的新兴产业链,照明企业有望从中获取新的增长动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