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从木林森、公牛集团、欧普照明、阳光照明等头部上市LED照明企业2025年半年报中展开分析,在领军企业的智能化布局中,了解照明行业在智能领域的发展风向。
从制造到“智造” 从机器换人到数字孪生
从生产链看起,照明企业的制造转型正呈现出全方位、深层次的特点。以阳光照明为例,其通过自动化产线升级实现人均产出提升22%的显著成效。这种整体优化思路代表了行业领先企业的共同选择——不再满足于单点效率提升,而是追求全链条的协同优化。
此举也获得可观的成效,2025年上半年,公司完成上虞、江西基地9条自动化产线升级,BOM成本下降5%-15%,预计全年释放毛利逾1100万元。其高附加值灯具收入占比更是从52%提升至66%,有效对冲了光源价格下行的压力,充分展现了智能化改造带来的经济效益。
△阳光照明50周年“荣耀工厂行”在上虞基地举行
公牛集团的智能照明(无主灯)工厂聚焦工程技术能力建设,通过大功率电源自制的全面导入、智控产品测试平台的系统性升级,有力地支撑了业务市场拓展。进一步推动智能照明业务在AI智能交互、健康照明等核心领域逐步建立了显著的竞争优势。
木林森作为较早启动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其实践则体现了数字化与自动化的深度融合。其搭建的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平台,将5G网络、智能设备和机器人系统整合为有机整体,实现了从原材料仓储到成品配送的全流程自动化,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和出错率。这种系统化转型路径正在成为行业标杆,反映出照明企业从“机器换人”向“智能制造系统构建”的战略升级。
△江西吉安木林森实业生产车间
值得关注的是,不少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获得显著成功。如星宇股份通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四级”认证,持续推进研发、供应链、业财和制造一体化转型,展现了头部企业的系统化优势。
以人为本的产品创新 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融合
产品创新层面,照明企业正从单一照明功能向智能化、场景化解决方案快速演进。如欧普照明在4月与复旦大学共建全球智慧照明校企联合实验室,并推出了第二代SDL智慧光谱技术,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德国高端时尚女性品牌精品店改造项目以及荷兰火车改造项目等多个领域的项目,满足精准调光、节能降耗等多种需求。
△4月21日,复旦大学×欧普照明全球智慧照明校企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于在欧普照明全球研发中心举行。
三雄极光则聚焦“智能互联+健康光效”双核战略,在老人助眠、儿童护眼、智能互联等方面加大了产品开发力度,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3.6%。这种差异化创新策略有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推动行业形成多层次、多方向的创新格局。
洲明科技以LED+AI战略构建“硬件+IP+场景服务”三轴驱动的智能化场景生态体系,集成多套主流模型,支持多模型智能调度,致力于满足家庭、商业及公共空间的情感连接与沉浸式体验需求。
聚焦细分领域,得邦照明的“智慧停车场照明控制系统”实现了“按需照明、无感节能、光随车行”的智能化体验,有效降低能源消耗,该方案成功入选2025年度浙江省优秀工业新产品名单;佛山照明在车用照明领域实现突破,燎旺车灯业务获得6个中高端车型新项目,其中包括智能前照灯系统的开发,实现了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9.52%。
由此可见,照明行业的大趋势已从传统硬件竞争转向以智能技术为核心、场景需求为驱动的生态竞争,企业通过差异化布局细分市场,构建起技术壁垒与品牌溢价,推动行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升级。
多维度升级 企业需要全面发展
从各大上市照明企业的布局来看,照明行业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技术融合方面,AI、IoT、大数据等技术与照明产品深度融合,推动行业从“功能照明”向“智能光环境”转型。
新兴应用领域也将不断拓展,车用照明、海洋照明、智慧城市等将成为行业新增长点。尤其是智慧路灯集成充电桩、环境监测等功能,衍生出运营服务与数据增值的新商业模式。
展望未来三到五年,照明行业的竞争维度或将将彻底转变。智能化已不再是企业发展的“可选项”,而是关乎生存的“必答题”。无论是生产端的智能制造体系,还是产品端的场景化服务能力,全面智能化已成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基础。唯有主动拥抱这一趋势,将智能融入战略、研发与运营全流程,企业才能在产业重构中赢得主动、维持差异化优势。